初探無線城市指標
       日期         2007-03-16
       概述           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將無線網路建設列為施政重點,全球無線城市的覆蓋範圍正快速擴大,根據ABI Research於2006年3月發表的研究報告,全球城市無線區域網路(Wi-Fi)的覆蓋面積到2010年將超過325,000平方公里,覆蓋面積將約略和波蘭的國土面積相當。目前城市寬頻網路普遍被視為是第五項基礎公共設施,本文將針對Intel與Gartner對於無線城市的相關指標與建議,提供初步的介紹。
       內容         
隨著寬頻連網率的提升與無線設備的普及,全球各地的主要城市紛紛建構無線城市(Wireless City)計畫,希望透過無線網路的基本建設,除了提供民眾更便利的連網服務之外,更能提升城市競爭力與增加資訊投資的比重。本文將針對Intel與Gartner對於無線城市的相關指標與建議,提供初步的介紹。

 

一、Intel之美國「最無線城市」評比

Intel於2005年1月至4月中旬,著手研究美國前100大城市無線網路使用概況,並分析各城市無線熱點的利用情形。調查結果,西雅圖及舊金山被評為全美「最無線」的城市(the most unwired city),這兩個地區的電腦使用者可在餐廳、圖書館或公共廣場發送e-Mail及搜尋網路上的資料。此次評比的衡量指標包括:

收費及免費的熱點數
區域當中可寬頻接取到家戶的郵遞區號數
使用Wi-Fi的家庭數
使用無線設備(例如:可使用BlackBerry服務)的人口數
 

 

二、Intel之「數位城市」架構

Intel提出的「數位城市(Digital Community)」是指:使用「開放式」工業標準來架構寬頻網路,提供彈性、服務導向的運算環境。在數位城市裡面,各種電腦或是週邊都可以透過無線網路連上Internet,並取得各項e化服務。因此,無線網路架構不光是數位城市的重點,更是邁向數位城市的第一步。

 

數位城市的主要趨動力,應該包含下面的需求:

節省成本的都市應用:增加政府效能與生產力。
強化通訊架構:提升寬頻服務、降低網路建設成本與不斷地提升服務。
經 濟 發 展:提供民眾謀職、發展新的商業模式、提供觀光導覽等等。
改善市民的生活滿意度:以高速的資料語音多媒體服務來進行遠端通訊,並提供低收入區域的民眾也能享有合理的寬頻上網服務。
Intel針對數位城市的規劃,提供了一系列的循環架構,可以經由這些策略架構去分析與規劃數位城市的發展(如下圖):

定義一個「核心行動團隊」。
研究適當的技術 / 服務供應商。
依照不同的商業案例進行配置。
建立都市共識。
設立當地的基金會與相關營運資源。
衍生夥伴關係與發展機會。
建立管理模式。
 

其中,在商業案例(Business Case)上,高速連網服務又細分成多種模組:

 

完成了第一步的規劃階段與主要驅動力之後,數位城市將會依照「部門(Departments)」、「科技(Technologies)」、「單位(Agencies)」、「地理位置(Geographies)」、「使用者(User Group)」、「服務供應商(Service Provider)」產生各種不同的變化與交互合作,並且衍生出不同的目的與方向(如下圖)。

 

完成上面的步驟與分析之後,數位城市的最佳實務(Best Practices)將會著重在「寬頻建設是否能推動當地政府在技術與財務上的平衡需求、並且透過寬頻建設為當地帶來新的投資」。

 

三、Gartner針對全球無線城市計畫的規劃建議

著名的調查研究單位Gartner針對各地區政府在執行無線城市計畫時,提供了下列的建議,作為規劃時的參考:

內部應用(Internal Applications):維持寬頻網路的低廉成本,是建構無線城市必須長期關注的基本因素。許多市政的基礎建設與應用都需要無線網路的可攜性與行動便利性,例如:社工人員的居家探訪、市區的監控設備、公共開放空間(如:公園、社區大學、圖書館等)、環保與噪音防制等。這些考慮因素在無線城市的建構案裡面,必須佐以商業案例的考量,以確保無線城市的執行能走向長期維運。
 
全球接軌(Universal Access):無線城市計畫除了硬體建設之外,最大的用途便是希望市民能透過都市自有的無線網路,進行無所不在的e化服務與連網行為。
因此,當地政府的線上服務與網路建設是相輔相成的,甚至可以說,無線城市的網路建設是促使「線上服務」更加便民的第一步。也因為線上服務的安全性、方便性是無線城市基礎建設的目標,因此無線城市的長期維運與系統整合,必須將「線上服務」的永續經營列入考量。

商業利益(Commercial Interest):無線城市的基礎建設不該只侷限在某些地區,應該是全面性的普及。為了達到這樣的要求,必須納入民間ISP業者的參與。一方面除了可以提供全面性的無線網路服務之外,另一方面也可以彼此分擔建設成本,避免日後維護經費的節節高昇。業者參與所帶來的商業利益,可以讓無線城市計畫更長久的營運下去。
 

四、無線波士頓計畫 歸納出五大經營模式

美國麻州的波士頓市長Thomas M. Menino於2006年2月宣布成立Wi-Fi工作小組,負責統籌推動無線城市計畫,期望帶領波士頓成為無線上網的領導城市。第一步驟就是成立了無線特別工作組(Wireless Task Force)委員會,進行前期的調查與研究工作。波士頓無線特別工作組委員會針對全美各大無線城市計畫,歸納出五種經營模式:

城市熱點模式(Community Hotspot Model):類似FON,大家都把無線網路分享給其他人使用(不論是私人網路或是公眾網路),藉此形成一個廣泛的無線網路環境。
 
EarthLink模式:在每個大樓都有一個單獨的無線網路環境,外來訪客的使用或是大樓內部公司行號的使用,都必須付費(月租費或是單次計價)。
 
Google / MetroFi模式:同上述經營模式,但使用者是「免費使用」。因為無線網路供應商會從廣告中獲利,以支付營運成本。
 
Venue熱點模式:幾棟大樓內的無線網路,採用「聯合營運」的模式進行收費(月租費或是單次計價)。
 
城市自治(自營)的建設:僅在市立的各服務單位與建築物內,提供市民使用的城市無線網路。外來使用者(觀光客或商務人士)必須酌收費用。

五、小結

無線城市的推動浪潮,在全球形成一股龐大的力量。台灣的各大城市也紛紛建構起自己的無線網路計畫,台北市的成果最為豐碩,除了獲得 ICF的2006年全球智慧社群首獎之外,也獲得 JiWire認證為「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頻網路城市(World’s Largest Wi-Fi Network City)」,以及 W2i 無線社群最佳實務獎「最佳e化政府應用」殊榮。在政府積極推動M-Taiwan(行動台灣)計畫的協助下,相信台灣的行動資訊動能,將會更加蓬勃。

註:關於全球各地無線城市的建構概況,請參閱FIND網站 「無線城市」的相關文章

資料提供:FIND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24K婚禮紀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